因时因势,持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近三年,我国坚持走小步不停步,因时因势、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对疫情防控措施进行优化和调整,既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最大程度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

  “生命重于泰山。”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国制定疫情防控政策的首要考量,也是衡量疫情防控成效的首要标准。近三年来,尽管疫情防控措施因时因势不断调整,但贯穿疫情防控的主题一直没变,即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实践最有说服力。我国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数、住院病例数远低于全球平均值,无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中国人受疫情的影响都是最小的。据专家今年10月统计分析,中国人口占全球的比例是18.32%,新冠发病数占全球的比例是0.16%,按百万人口计算发病率是全球的1/112;死亡人数占全球的0.08%,按百万人口计算死亡率是全球的1/229。尽管我国人均医疗资源数量、医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一定差距,但这两年人均预期寿命稳步上升,2020年我国达到77.93岁,较2019年上升0.63岁,2021年则提高到78.2岁。

  近三年来,这场全球大流行的世纪疫情反复延宕,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对各国都是一场严峻考验。从经济社会发展看,2020年,中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达114.4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总量比重超过18%;今年国民经济总体延续恢复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持稳定。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超6.4亿例、累计死亡病例超660万例,全球经济复苏脆弱乏力等大背景下,中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取得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积极成果。事实充分证明,我们的防控方针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我们的防控政策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我们的防控措施是科学有效的,也是最经济的、效果最好的。

  病毒在变,我们对病毒特点和疫情传播的认识也在变,防控措施也跟着变。近三年来,我国紧盯全球疫情态势和病毒变异特征,不断根据形势变化对疫情防控措施进行优化和调整,先后出台了9版防控方案和最新的二十条优化措施。每一版防控措施的制定,都是基于新冠病毒的潜伏期、传播力、致病力等病原学及流行病学变化和国内外最新疫情的形势,在总结历次本土疫情防控工作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结合我国防控策略和目标,集聚多领域防控政策研究专家的智慧进行优化调整的。优化调整防控措施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精准,抖客网,使我们能够用更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疫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更好平衡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实践充分证明,我国以防控战略的稳定性、防控措施的灵活性,有效应对了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防控措施每一版方案都经受住了时间检验。

  如今,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目前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的传播性比较强,但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据专家介绍,在新冠病毒原始株及去年德尔塔变异株流行的时候,感染者发生肺炎的比例达到一半以上,甚至60%以上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肺部炎症表现。而这一波奥密克戎毒株的流行,感染者90%以上都表现为无症状感染和非常轻的轻型病例,很少发展为肺炎或重症肺炎。以本轮广州疫情为例,在收治的超17万例感染者中,无症状感染者约占九成,无死亡病例,极少见的重型病例都是由于基础病导致的肺部感染,跟新冠感染可能没有直接联系。引用专家的话说,“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毒力已经明显减弱,非常接近季节性流感,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一个疾病”。

  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走过,现在病毒致病力在减弱,我们的应对能力在增强,这为持续优化完善防控举措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疫情尚未完全结束,我们必须慎终如始、再接再厉、善作善成。世界卫生组织12月2日表示,我们现在距离能够宣布新冠大流行紧急阶段结束的那一刻更近了,但我们还没走到那一步。牢固树立抗疫自信,持续优化防控措施,走小步不停步,胜利就在前方!

原标题:【因时因势,持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
内容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近三年,我国坚持走小步不停步,因时因势、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对疫情防控措施进行优化和调整,既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最大程度稳住了经济社会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keji/184125.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防疫明白卡也是一种定心丸
下一篇:中经评论: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为"双碳"实现提供澎湃动能